近日,《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發布。繼李強總理“高手在民間”的發言之后,中共中央辦公廳再出“大招”,列出12個方面調研重點,逐項推進,直擊難點,釋放出“問計于民,問需于民”的強烈信號。
重視調查研究,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。1930年,毛澤東同志就曾在江西尋烏開展過20多天的社會調查,寫下《尋烏調查》《反對本本主義》兩篇論著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,多次強調“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沒有調查,就沒有發言權,更沒有決策權?!薄岸嘟拥貧?,才能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。不帶著深厚感情去聯系群眾,就可能是‘作秀’?!?/p>
調查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問題導向。然而,一個時期以來,少數領導干部卻熱衷于蜻蜓點水、走馬觀花,聽不到真話、看不到真相,遇到的群眾多數是事先安排的“演員”,看到的場景多數是事前的“布景”——“彗星式”調研,為人民群眾所詬病。更有甚者,以往,個別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,均要求辦公室的同志事先發文件、下通知、打電話,下屬為了讓上級領導“滿意”,要求基層必須事先“踩點”和特殊安排,甚至說對領導的行車路線、參觀地點和走訪對象都要進行精心設計和必要包裝,甚至連走訪對象見了領導說什么、怎么說、穿什么、戴什么,家中院內的桌上應該擺什么、怎么擺等都要事先準備好了。如此偽調研、虛調研、被調研,即使能見到群眾,與群眾交流,群眾敢說真話嗎?敢吐真言嗎?如此調研,領導干部看到的都是“鮮花”,聽到的都是“掌聲”,很少能聽見群眾的牢騷和埋怨,更難以發現深層次問題。如此調研,既達不到調研應有效果,也給基層帶來許多煩惱;既敗壞了干部隊伍的形象,也讓群眾路線走了形、變了味。
出現“彗星式”調研的主要根源,不外乎兩方面原因。一方面,就是有個別投機取巧的人為了拉關系、套近乎,把公共資源變為博得上級領導歡心、提升人脈的一種手段。有些情況是上級“有要求”不陪不行,但更多的還是下級“有想法”非要陪同。而一旦風氣形成,就會身不由己,本來是好端端、有意義的走訪調研竟然被風氣給綁架了;另一方面,就是受“官本位”思想的影響,使得“彗星式”陪同變成一種不成文的規制。在某些領導眼里,“彗星式”陪同已不是簡單的禮儀形式,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于是,便有某縣接待辦主任“一晚陪八場酒席”、某副縣長“一天陪上級領導洗八次澡”、某縣長“一天接待九撥領導”等咄咄怪事,這恐怕才是“彗星式”調研、檢查之風背后的真問題。
坐在辦公室理不清,想破腦袋想不透,非調查不可知、非研究不可解,但“被調研”“淺調研”和“彗星式”調研,還不如不調研。帶著問題去調研,融入群眾找答案,關鍵要從思想上、作風上進行革故鼎新,僅停留在倡導、示范、帶頭,往往收效甚微;只看問題,不出對策,調研效果同樣大打折扣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首先要多一些“突然襲擊”,少一點“刻意而為”;多一些“自選動作”,少一點“僵硬教條”,善于從群眾中汲取智慧,練就從群眾的“后院”和“角落”里發現問題的本領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其次要以上率下、身先士卒,把“動真的、碰硬的、干實的”層層傳導,一級帶著一級干、一級做給一級看,才能贏得民心,贏得一切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再次要借著這一股風,把問題找出來,做成清晰的臺賬,實行目標制定、打表推動、調度督導、評估銷號等全鏈條管理,對短期能夠解決的,立行立改、馬上就辦,對一時難以解決、需要持續推進的,明確目標、緊盯不放,確保不解決不松勁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。
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??傊?,大興調研之風,態度決定一切。只有真正在選題上用心、找問題上用力、破題上用功,才能“調”出成果、“研”出實效,推動基層問題精準高效解決。(潁上縣紀委監委 朱波)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