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pan id="woep9"><pre id="woep9"></pre></span>
    <th id="woep9"></th>
  1. <tbody id="woep9"><track id="woep9"></track></tbody><nav id="woep9"><noscript id="woep9"></noscript></nav>
  2. <button id="woep9"><object id="woep9"></object></button>

      <em id="woep9"><object id="woep9"><input id="woep9"></input></object></em>
          <tbody id="woep9"></tbody>
          <th id="woep9"></th>
          <th id="woep9"><pre id="woep9"><sup id="woep9"></sup></pre></th>
        1. <rp id="woep9"></rp>


          手機站   |   客戶端

          君子不器

          時間:2023-03-29 09:15    來源:安徽紀檢監察網     分類:清風苑     編輯:張曉玉
          【字體: 】      打印

          《論語·為政篇》講到,“君子不器”。意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,只具備一種用途。強調“為政”之人不應拘于一技一藝,而應通才達識,允文允武,成為復合型人才。這對年輕干部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啟示:要成長為可堪大用、能擔重任的棟梁,必然要“勤學苦練、增強本領”,從學習的“曲徑”走入“不器”的“幽境”。

          “器”,會意字?!墩f文解字》釋意:“象器之口,犬所以守之”。隨著文字的演進,“器”的本義消失,假借為器具,進而引申為才華,“清廟之器”說的便是這種意思。

          君子不器,首先要有廣收博覽的學習精神。古人言:“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?!崩弦惠吀锩易髾鄬④娍釔圩x書,他的閱讀范圍很廣,除中共中央、毛澤東的文電指示和著作外,還有俄文版《列寧全集》《蘇聯紅軍叢書》,德國的《論新戰術》、克勞塞維茨的《戰爭論》等。對曾國藩、左宗棠的文集,他亦經常閱讀、研究。廣泛的閱讀奠定了他深厚的理論修養,其著譯了20余萬字,極大促進了八路軍軍事理論建設。年輕干部要“君子不器”,離不開博覽群書。發揚“擠”和“鉆”的精神,多讀書、讀好書,以修身立德,清廉自守。同時依靠讀書找到打開指導工作的“金鑰匙”。

          做到“不器”還要有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。韓愈在《師說》中指出:“無貴無賤,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”。唐朝詩人白居易,每每作詩,都必問老嫗,直至能解,來使詩通俗易懂,終成一代文豪;歐陽修因樵夫指出《醉翁亭記》的開頭冗長而踏勘瑯琊山,遂將開頭更為更加簡潔的“環滁皆山也”,才有了千古傳誦的名篇;李時珍撰寫《本草綱目》時向諸多有實踐經驗的醫生、藥工、樵夫、漁夫等人請教,鑒別考證出歷代記載的一千多種藥物,寫出我國古代醫藥學的皇皇巨著……可見,見多識廣的人都是謙遜好學,博采眾長,補己之短。年輕干部也要有“君子不隱其短,不知則問,不能則學”的心態,不斷提升眼界、拓寬視野、與時俱進。

          君子若想“不器”,更須“事上磨”。有知識不等于有見識?!盾髯印と逍А吩唬骸安宦劜蝗袈勚?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?!敝袊闪⒅踅M建海軍,黨中央決定認命肖勁光同志擔任海軍司令員。肖勁光同志在海軍建設上沒有經驗,而且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,也沒有自己的艦艇,有時想去海上查看還要租漁民的船。但他邊干邊學,經過艱辛的努力,使我國海軍從無到有、由弱變強,出色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任務。這樣的例證還有許多,從戰爭年代走來的眾多老一輩革命家,在建設、改革的歷史時期,也都是在實踐中探索求知,成長為共和國各領域的中流砥柱。

          年輕干部身處“兩個大局”交織激蕩的時代,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,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,更多時候要“摸著石頭過河”,用好“邊干邊學”這一“我們共產黨人的辯證法”,提高“八項本領”“七種能力”。惟此,才可鑄就“不器”之才,在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。(蚌埠市紀委監委 付靜思)

          評論一下
          評論 0人參與,0條評論
          還沒有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!
          最熱評論
          最新評論
          已有0人參與,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

          手機站

          客戶端

          微信

          微博

          版權所有  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  安徽省監察委員會  |  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

         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  郵政編碼:230091

          ICP備案:皖ICP備07004725號-31

         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